这是一个透明的时代,好还是坏,大都可以由自己决定。
近期在微信上又看到茶叶农残超标的新闻,不想被谣传误导,我又在网络上反复搜索、反复对比、反复筛选。于是,找到了中国消费网,网站顶部显示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”。据该网站《福建17批次食品不合格》一文报道(可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),11月19日,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18年第45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,“茶叶及相关制品不合格5批次”,其中四种是白茶。
茶叶农残超标不是第一次曝光,已经不觉得新鲜;而如日中天、炒得正热的白茶,占了这么大比重,倒是值得思考。
我们知道,这些年白茶越来越红火,一年茶、三年药、七年宝,种种神乎其神的传说,让有些市场好像打了鸡血,异常地兴奋;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,价格则水到渠成地持续走高。
我们都在抱怨着市场上世风日下,却又不去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,或许,这样的“向外求”,才导致了市场越来越令人失望、心寒,生活中越来越担心饮食健康,正如农残屡禁不止、价格迅速攀升的茶叶市场。
恼怒吗?悲痛吗?是或不是,又有什么用呢?
没有切肤的痛,一个人往往不知道悔改;没有切肤的痛,一个行业往往很难回归。
再如,快速发展的高铁,正在快速拉近茶叶产地和消费者的距离,大批茶企茶店的优势也将快速失去;例如,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质量优势或价格优势,积累到一定程度,茶店必然要关门。
但,关门倒闭之前,多少人会真正重视呢?
不到黄河心不死,不见棺材不掉泪,这是人性。人心如此,世事如此,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可能。好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了,获得“警告”的途径多了,人心也渐渐地变了,变得不那么刚硬。
做老板不容易,做茶老板更不容易,做个有良知的茶老板,一万个不容易!
很多茶商茶企都对即将到来的2019预感到了危机,也在惧怕着危机,但又不知从何说起,如何防备。我和合作伙伴,不停地在茶山和茶市中行走,不断地与茶农茶商以及消费者沟通,认为,2019中国茶产业沟沟坎坎会更加明显,且主要是以下九种。
第一道坎,茶叶质量。
安全意识越来越普及,基本质量不过关的茶叶,越来越难,越来越遭人厌恶、唾弃。
第二道坎,茶叶性价比。
各种压力纷纷到来,个人的腰包越来越紧,性价比不高的茶叶,也将越来越难,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。
第三道坎,茶叶采摘。
茶园面积扩建,采摘如何顺利完成?尤其是一些交通不便,并且需要人工采摘的茶区。荒芜的茶园就是警钟,这个必须提前考虑解决方案。
第四道坎,茶叶包装。
如何降低茶叶包装成本,让消费者获得实惠?如何让包装环保,为子孙后代积德,不去做“断子孙路”的坏事?这些都要解决。
第五道坎,茶叶科技。
适度的茶叶科技,非常有益,但盲目追求科技,并不能促进茶产业的发展,尤其是初心不正确的科技,以及一些自私自利的科技,更是值得反思。
第六道坎,茶文化。
茶文化必须回到百姓,必须倡导“文盲营销”,促进百姓喝茶,不能只顾着特定阶层或人群;否则,产业基础没有了,其余的都是空谈,一切都是表演。
第七道坎,制茶工艺。
老方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,少忽悠消费者吧!必须结合茶叶特色,改进工艺,才能做好茶。不能盲目炒作概念,更不能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。
第八道坎,茶业人才。
从茶园到茶杯,都需要人去做事,这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。人才,不是一两年就培养出来,也不是逼迫出来的,必须发自内心地去帮助人、培养人,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,取得越来越扎实的成果。
第九道坎,茶叶销售。
没有销售,一切为零。卖茶,必须在保障茶叶质量的基础上,从战略、战术到战词,都要做好与顾客的关系,做强茶叶品牌;除此之外,都是次要的。理解并做到了这句话,茶叶销售也就至少成功了一半。
以上只涉及九条,难免挂一漏万,实际上的困难更具体,都需要不断到达现场、审视现场,一个个解决,才有活得滋润的茶商,乃至整个茶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(作者系品牌营销实战权威导师、远卓品牌策划公司首席顾问)
本文授权转载自「谢付亮茶馆」,仅代表作者观点